腹股溝疝氣及分類

腹股溝疝氣(鼠蹊部疝氣)俗稱墜腸或脫腸,是泌尿科常見的疾病之一。腹股溝是位於腹部與大腿交接處靠近腹部的一個斜向管道,在男生有精索通過,在女生則有卵巢圓韌帶通過,腹股溝疝氣就是在腹股溝處有不正常的鼓起肉團,左右兩側都可能發生(圖一)。

腹股溝疝氣的分類:

分類的方法有許多種,較常被引用的為尼胡斯分類系統(Nyhus classification system)

Type I—間接型腹股溝疝氣 。 其腹股溝內環正常 (就是小兒疝氣) 。

Type II—間接型腹股溝疝氣 。 其腹股溝內環擴大,但腹股溝後壁完整無缺陷 。

Type III—腹股溝後壁薄弱 。 包括以下三種類型:

  • Type III A:直接型腹股溝疝氣,且腹股溝後壁薄弱有缺陷
  • Type III B:間接型腹股溝疝氣:腹股溝內環向內側擴大(就是大的陰囊疝氣,或是滑脫性疝氣),且腹股溝後壁薄弱
  • Type III C:股疝氣

Type IV—復發性疝氣

  • Type IV A:直接型腹股溝疝氣
  • Type IV B:間接型腹股溝疝氣
  • Type IV C:股疝氣
  • Type IV D 直接型間接型股疝氣,三種型態全部都有

若不考慮複雜的分類系統,一般依不同發生原因,可簡單分為間接型疝氣及直接型疝氣。

間接型疝氣(先天性疝氣) (圖一)

任何年齡層(新生兒到老年)都可能發生,幼兒尤其常見。足月產的嬰兒約1-5%,早產兒更多(9-11%);男生比女生多,大約3:1~10:1;大約60%在右邊,30%在左邊, 10%發生在兩側。不少患者有疝氣的家族史,但是並沒有一種特定的遺傳模式。

小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有一管狀突出的腹膜[腹膜鞘狀突(processus vaginalis),由腹腔延伸到腹壁並走在精索(男生)或卵巢圓韌帶(女生)的旁邊,出生後不久這管道應該會自然閉鎖起來;若這管道沒有閉鎖而呈開放狀態殘留下來,將造成腹腔和腹壁、乃至陰囊間有一個相連的疝氣囊袋,因此腹腔內的器官如腸子、卵巢或網膜等可藉由這個疝氣囊袋,經過腹股溝管道進到腹壁,造成腹壁突出;甚至進到陰囊,引起陰囊腫大(但是女生很少延伸到陰唇部位)。陰囊水腫也是因為這個腹膜鞘狀突閉合不完全,只是囊袋裡通常有積水而不是腹腔內的器官。

圖一 : 右側腹股溝間接型疝氣示意圖。(A)右腹壁冠狀切面。疝氣囊袋經過腹股溝管道進到腹壁(綠色劍號),造成腹壁膨出;甚至進到陰囊,引起陰囊腫大。(B)右腹壁橫切面。 疝氣囊袋膨出位置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,穿越腹股溝內環,向外膨出。

直接型疝氣(後天性疝氣) (圖二)

腹股溝三角(即海氏三角Hesselbach’s triangle),是由腹直肌外側緣、腹股溝韌帶和腹壁下動脈圍成的三角區,位於腹前壁下部,是腹壁先天上最薄弱的區域,老化更易導致腹股溝處的腹壁薄弱或缺損,加上導致腹壓增加的狀況或疾病(如腹腔內腫瘤、心臟衰竭及肺氣腫而長期咳嗽、攝護腺肥大須用力解小便及便秘或負重工作等),使薄弱腹壁更受內部壓力擠壓而逐漸向外膨出,而在腹股溝內側形成異常的鼓起肉團,造成直接型疝氣。

圖二 : 右側腹股溝直接型疝氣示意圖。(A) 右腹壁冠狀切面。腹股溝三角(即海氏三角Hesselbach’s triangle),是腹壁先天上最薄弱的區域,老化更易導致腹股溝處的腹壁薄弱或缺損,薄弱腹壁受內部壓力擠壓而逐漸向外膨出 (藍色劍號) ,造成直接型疝氣。(B)右腹壁橫切面。 疝氣囊袋膨出位置位於腹壁下動脈內側,於薄弱的海氏三角處向外膨出,但不會突出進到陰囊,引起陰囊腫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