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股沟疝气及分类

腹股沟疝气(鼠蹊部疝气)俗称坠肠或脱肠,是泌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。腹股沟是位于腹部与大腿交接处靠近腹部的一个斜向管道,在男生有精索通过,在女生则有卵巢圆韧带通过,腹股沟疝气就是在腹股沟处有不正常的鼓起肉团,左右两侧都可能发生(图一)。

腹股沟疝气的分类:

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,较常被引用的为尼胡斯分类系统(Nyhus classification system)

Type I—间接型腹股沟疝气 。 其腹股沟内环正常 (就是小儿疝气) 。

Type II—间接型腹股沟疝气 。 其腹股沟内环扩大,但腹股沟后壁完整无缺陷 。

Type III—腹股沟后壁薄弱 。 包括以下三种类型:

  • Type III A:直接型腹股沟疝气,且腹股沟后壁薄弱有缺陷
  • Type III B:间接型腹股沟疝气:腹股沟内环向内侧扩大(就是大的阴囊疝气,或是滑脱性疝气),且腹股沟后壁薄弱
  • Type III C:股疝气

Type IV—复发性疝气

  • Type IV A:直接型腹股沟疝气
  • Type IV B:间接型腹股沟疝气
  • Type IV C:股疝气
  • Type IV D: 直接型、间接型及股疝气,三种型态全部都有

若不考虑复杂的分类系统,一般依不同发生原因,可简单分为间接型疝气及直接型疝气。

间接型疝气(先天性疝气) (图一)

任何年龄层(新生儿到老年)都可能发生,幼儿尤其常见。足月产的婴儿约1-5%,早产儿更多(9-11%);男生比女生多,大约3:1~10:1;大约60%在右边,30%在左边, 10%发生在两侧。不少患者有疝气的家族史,但是并没有一种特定的遗传模式。

小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一管状突出的腹膜[腹膜鞘状突(processus vaginalis),由腹腔延伸到腹壁并走在精索(男生)或卵巢圆韧带(女生)的旁边,出生后不久这管道应该会自然闭锁起来;若这管道没有闭锁而呈开放状态残留下来,将造成腹腔和腹壁、乃至阴囊间有一个相连的疝气囊袋,因此腹腔内的器官如肠子、卵巢或网膜等可藉由这个疝气囊袋,经过腹股沟管道进到腹壁,造成腹壁突出;甚至进到阴囊,引起阴囊肿大(但是女生很少延伸到阴唇部位)。阴囊水肿也是因为这个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完全,只是囊袋里通常有积水而不是腹腔内的器官。

图一 : 右侧腹股沟间接型疝气示意图。(A)右腹壁冠状切面。疝气囊袋经过腹股沟管道进到腹壁(绿色剑号),造成腹壁膨出;甚至进到阴囊,引起阴囊肿大。(B)右腹壁横切面。 疝气囊袋膨出位置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,穿越腹股沟内环,向外膨出。

直接型疝气(后天性疝气) (图二)

腹股沟三角(即海氏三角Hesselbach’s triangle),是由腹直肌外侧缘、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,位于腹前壁下部,是腹壁先天上最薄弱的区域,老化更易导致腹股沟处的腹壁薄弱或缺损,加上导致腹压增加的状况或疾病(如腹腔内肿瘤、心脏衰竭及肺气肿而长期咳嗽、摄护腺肥大须用力解小便及便秘或负重工作等),使薄弱腹壁更受内部压力挤压而逐渐向外膨出,而在腹股沟内侧形成异常的鼓起肉团,造成直接型疝气。

图二 : 右侧腹股沟直接型疝气示意图。(A) 右腹壁冠状切面。腹股沟三角(即海氏三角Hesselbach’s triangle),是腹壁先天上最薄弱的区域,老化更易导致腹股沟处的腹壁薄弱或缺损,薄弱腹壁受内部压力挤压而逐渐向外膨出 (蓝色剑号) ,造成直接型疝气。(B)右腹壁横切面。 疝气囊袋膨出位置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,于薄弱的海氏三角处向外膨出,但不会突出进到阴囊,引起阴囊肿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