尿失禁的有哪些種類?

尿失禁的有哪些種類?

尿失禁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,所有年齡層都可能發生,並非正常的老化過程,然而年長者普遍多少有此症狀,台灣65歲以上社區老人的尿失禁盛行率約為 21.6 %,男女性都有。尿失禁對於日常生活造成困擾與不便,更嚴重衝擊生活品質。

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很多,如依臨床診斷分類,可分為應力性、急迫性、混合性、滿溢性、功能性、反射性及完全性尿失禁。尿失禁的相關症狀包括頻尿、急尿和反覆性尿路感染,如合併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,也可能同時出現解尿不順或排尿困難等症狀。

應力性尿失禁

尿失禁中最常見的是應力性尿失禁,約佔80%,以自然產後或停經後的婦女、曾經接受骨盆腔手術、攝護腺切除術後的男性居多。原因是支撐膀胱頸的骨盆底肌肉韌帶組織衰弱而鬆弛,或尿道不穩定、具有上下高移動性,或尿道功能閉鎖不完全。當腹部用力時,腹壓增加,尿液即因壓力變化而不自主的流出。持續閉氣用力(Valsalva maneuver)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動作,例如搬起或移動重物、便祕用力解便、咳嗽、嘔吐、打噴嚏等。此持續閉氣用力動作、運動、跳躍或開懷大笑,均易導致尿失禁。

急迫性尿失禁

急迫性尿失禁是因為膀胱逼尿肌發生不自主的收縮,有神經性及非神經性因素兩種。

非神經性因素(又稱為膀胱過動症)居多,症狀除尿失禁外,另有頻尿、急尿、夜尿等現象,因此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尿失禁症狀加劇。急迫性尿失禁易發生在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,急性膀胱炎、逼尿肌不穩定及其他神經性因素(例如中風、帕金森氏症、脊椎壓迫)等病人均易發生。 除了投予藥物外,治療應力性尿失禁多以骨盆底肌肉訓練或外科手術為主,提高尿道阻力,改善尿道閉鎖功能。

治療急迫性尿失禁則包括定時排尿訓練及骨盆底肌肉電刺激,放鬆膀胱逼尿肌,使尿液在膀胱多停留一段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