隱睪症

隱睪症

胚胎發育時,睪丸會由後腹腔腎臟附近,逐漸下移向陰囊移動,約在接近出生或出生時進入陰囊,這是靈長類動物的特徵。如果睪丸在下降的過程,半途停頓或未按既定路徑下降而跑到陰囊以外的地方,未降到陰囊內,仍然留在後腹腔或腹股溝內,就變成隱睪症。

睪丸下降到陰囊的理論機轉包括

1.睪丸繫帶牽引

2.體壁與睪丸繫帶生長速度不同

3.腹腔內壓力增加

4.副睪丸的發育與成熟

5.內分泌(性腺荷爾蒙或男性荷爾蒙)作用。

每一個理論機轉可能都有部分的關係,但以內分泌作用關係較大。上述的任一機轉有問題,都可能導致隱睪症,尤其是內分泌異常。

發生率:

隱睪症在足月新生兒發生的機率約3%,早產兒約33%,但隨著體重及年紀增加,睪丸會再逐漸下降。75%有隱睪症的足月新生兒及95%有隱睪症的早產兒在一歲前(大部分在三個月大前)會自然下降到陰囊。如果在一歲之後,睪丸仍未下降到陰囊,就不太有機會了。因左側睪丸比右側睪丸早下降,所以右側隱睪較左側多。隱睪症患者中, 兩側均發生的比率是10%。成人才發現有隱睪症的機率約0.5%。

分類:臨床上在陰囊觸摸不到睪丸,依下降的路徑、睪丸停留的位置,可分成四種情況。

1.位於腹腔內

2.位於腹股溝通道內

3.睪丸異位,離開正常的下降路徑、著陸地點錯誤(如會陰部、上恥骨部或對側陰囊)

4.伸縮性睪丸(retractile testis),因提睪肌過度反射,尤其在2~7歲特別容易發生,13歲以後通常就正常了。

症狀:

臨床上隱睪症多無明顯症狀,往往都是在進行的健康檢查時才發現陰囊內摸不到睪丸。臨床上要注意是否有合併其他畸型或染色體異常。

臨床上的可能併發症:

1.男性不孕。陰囊內的溫度較腹腔內溫度低1~1.5℃。睪丸需在較低溫的環境中才能生成精子。隱藏的睪丸在一歲半左右就開始出現組織病理上的變化,會逐漸影響該側睪丸造精能力;而且隱睪的位置離陰囊愈遠、時間愈長,影響愈大;但是對於男性荷爾蒙的合成影響不大,因此其他男性特徵的發育都正常。

2.睪丸惡性變化。隱藏的睪丸發生惡性腫瘤的機會約為正常人的40倍,主要在青春期或之後發生。

3.睪丸扭轉。主要發生在青春期後,或是睪丸有惡性腫瘤,此時睪丸體積增加,易發生睪丸扭轉。

4. 睪丸不在正常的位置,尤其是位於腹股溝附近的睪丸,較易因碰撞而受傷。

5.合併疝氣。90%可發現有疝氣囊袋。

6.合併其他異常。如Klinefelter’s syndrome, Noonan’s syndrome, 或雌性激素(estrogen)過多。

7. 缺乏睪丸的陰囊,在外表上會大小不對稱,而造成患者心理上的障礙。

診斷:

陰囊觸摸不到睪丸。若兩側都觸摸不到睪丸,需考慮兩側無睪症的可能性,可做性腺荷爾蒙刺激試驗。超音波可以輔助診斷,找到睪丸的位置,但是有些位於較深部的位置,有時仍難分辨。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振可以正確找到睪丸的位置,對於搜尋睪丸幫助極大。小兒腹腔鏡檢查則因侵襲性較大,特殊情況下才採用。

治療:

1.睪丸留在體內會影響睪丸的發育及造精能力,原則上愈早治療愈好。

2.若是雙側隱睪且年紀還小者,或隱睪的位置距離陰囊不太遠,可先嚐試補充性腺荷爾蒙的治療方法,如注射hCG。

3.如果一歲後睪丸仍未下降到陰囊,最好能在一歲到一歲半之間進行手術,以睪丸固定術將睪丸置入陰囊。

4.如果睪丸已明顯萎縮,可考慮睪丸切除術將隱睪切除。

5.隱睪發生惡性腫瘤,必需施行睪丸切除術。

6.手術後陰囊內沒有東西,如考慮心理及外觀因素,可植入人工睪丸。

7. 伸縮性睪丸(retractile testis)是因提睪肌過度反射,13歲以後通常就正常了,不需治療。